close

一開始就打算把鹽田這個景點排進,但是已經有點算是郊區,一路上都沒有指標,到達附近後原本只看見一整片汪洋的海水,原本以為是颱風天關係或是鹽田已經不在了,後來正當失望的回車上時,剛好遇到附近住戶,一問之下原來還要再往前開,這時心裡又興奮起來因為這大概是少數僅存台灣可以看到曬鹽的所在了~每天都會吃到的鹽,當然也要來看一下他怎麼來的
格子狀的鹽田加上一座座堆積的小鹽山可愛極了可惜因為下雨所以都用塑膠套穿上了雨衣,據說早期是用稻草覆蓋,吸水性增加而防止鹽堆流失
這是北門的第一座鹽田,從1818年開立以來,直到2002年有338年的曬鹽業歷史,因為台灣多雨的氣候,只要鹽田一有結晶就必須立刻採收,之後考量人力成本過高的因素而歇業,改而機械化製產,近年管理局為了延續曬鹽業的文化,漸漸轉型成觀光化,我們才有這機會更加了解這歷史產業

這是在龍年特別用鹽雕刻而成的鹽龍,稱作"龍躍北門"

雖然這裡不再是專業的產鹽地,還是放置了許多作業工具讓大家實際體驗看看採鹽的樂趣
左邊的耙子是在鹽結晶的過程中要攪拌鹽灰,更能均勻日曬,也是收成的工具,裝入鹽籠中要擔起來也是非常吃力,而且標準姿勢是要將扁擔平放在雙肩,取得平衡的施力點,然後雙手握著麻繩,一不小心我想應該很容易跌跤吧...向辛苦的鹽工們致敬

天然製成的鹽看起來就很潔白,而且遠看好像米耶

近看就是不規則的結晶鹽體,是不是也很像冰糖呢

本來想幫辛苦的阿嬤特寫一張,但是阿嬤堅持說要一張認真工作的樣子啦~也太可愛了
每個格子都有用隔板來劃分鹽田,一枝枝直立的就是竹釘,用來固定隔板用的,為了避免鹽粒和土壤相黏在一起,鹽民用破裂的瓦盤拼接平鋪在地上,每塊厚度大約1公分左右,帶點馬賽克拼貼的藝術風格,結晶後更方便取鹽,小鹽山收成後也容易清洗
阿嬤說引進海水進來鹽池後,結晶池經過太陽日曬後,鹽度達到飽和就會結晶成鹽,而阿嬤照片中的動作是要把連日的雨水耙出格子外,因為這不是海水所以曬不出鹽的

遠方白色階梯的就是景觀台,本來我是有點懶的爬上樓梯,因為大學四年的荼毒,看到樓梯都有些恐懼感不過朋友們都上去參觀了,我也逼不得已跟上去了

沒想到看似不高的景觀台,站上觀看整個鹽田的樣貌竟然如此寬闊,而且整齊度真的無可話說讓人驚嘆
一堆堆小座的鹽山就是擱著等著貨車來送去工廠加工製鹽的囉~

不久後看到遊覽車進來,結果整批下車的遊客竟然幾乎都是人手一台單眼,而且還專業的架上腳架,我說這團是攝影團來著麼?也變成這次另類的景觀~哈哈

這是早期將海水引入鹽田中的水車,因為木片一節節相扣就像人的脊椎骨,所以又稱龍骨車,我有上去試採看看,以女生的腳力真的踩不太動喲~可見真的很花功夫

踩動轉軸後就會把海水引入池子中

旁邊還有一小區紀念品專區,我想這也是配合近期另一個很火紅的台南景點"夕遊出張所"設置的,下一篇會介紹喔~這裡一整片多彩的小鹽瓶吊飾就是日本根據五行學研究出的能量色彩,一年366天每個人所代表的顏色,很貼心的把閏年229生日的朋友也算進去了

左上角很像桃子狀的是"開運舒喜燒",整顆都是用鹽做成的,可以用來按摩身體和去角質用

最後要離開前可以到旁邊的興安宮登記領取鹽袋,帶一點回家做紀念泡泡澡,不過這是未加工的粗鹽,不要傻傻的調味來吃喲~
這趟鹽田之旅看似樸實卻很有樂趣,小時候去過知名的七股鹽山,這次本來要再去回味一下,後來考量到時間和路程的關係就取消了,我覺得對我來說鹽田比鹽山更值得來一趟,除了免費以外更能體驗到鹽工的辛苦,也對鹽業更有一步的了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vivian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